共计 15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历史数据显示,在 2018 年之前,我国居民新增存款每年大约保持在 4 - 5 万亿元左右;然而自疫情爆发以来的 3 年间,我国居民储蓄规模急剧攀升。2020 年新增存款达到 11 万亿元,2022 年更是飙升至 18 万亿元;虽然 2023 年有所回落至 17 万亿元,但仍创历史第二高点。疫情期间增加的储蓄规模几乎抵消了过去十多年的总和。
进入 2024 年后,在 1 月份新增储蓄为 2.5 万亿元,并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包括许多人提前偿还房贷以及部分资金流向银行理财等其他渠道由于利率过低。尽管如此,在今年 1 月份新增储蓄规模仍保持在历史高位。
为何极低利率并未挫伤老百姓储蓄热情?这归因于经济连续降息通常代表进入下行周期,在此背景下居民首要诉求是确保资金安全以应对经济风险;此时对回报率要求变得次要。中国老百姓倾向于储蓄,并且储蓄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防患于未然”的目标众所周知,在社保体系相对不完善的背景下大部分老百姓通过积累储蓄解决将来养老及应对各种意外风险。
自疫情爆发后,中国老百姓进一步提升了储蓄水平。由于疫情引发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 人们需求更强烈。对普通百姓而言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成为面对不确定时代最强有力武器;账户金额越丰厚安全感越强大-相较于获取多少收益已不再优先考虑。
除了风险防范外, 老百姓选择储蓄还因缺乏更好投资渠道:股市、楼市及某些财富平台近几年基本上裹足不前甚至导致财富缩水而非增值-选择储蓄反倒让他们成为赢家。
最近几年购房者房价普遍滑落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购买股票者很可能深度套牢;购买理财产品者也面临平台爆雷问题……相反看似保守的定期存款带来了最稳定回报, 选择定期存款三年便能累计 10% 以上回报。
当居民存款规模扩大引发一个问题:老百姓从何而来钱?在经济低迷周期中, 老百姓正常收入增速有限; 近几年我国居民持续扩张存款规模, 不可能源自收入提升, 更多还体现在压缩其他支出将省下资金转化为存款。。
为了预防未来风险, 越来越多人放弃购买股票或房产、削减日常消费 – 连锁反应导致股市与楼市持续低迷、甚至物价开始走低进入通货紧缩前夜。
自去年 10 月起, 我国 CPI 连续 4 个月负增长, 今年 1 月跌幅接近 1%, 且逐渐扩大 – 根据通货紧缩定义, 若连续两个季度物价负增长则可视作通货紧缩; 受当前物价走势影响距离实现通货紧缩已非遥远之事。
老百姓削减消费用以积攒更多资金引发通货紧缩-反过来通货紧缩鼓励更多人节约与储蓄; 在通胀时代, 储户会因物价上涨导致实力削弱、但在通货紧缩时恰恰相反 - 明天手中钱比今天更值钱及具备更强购买力如去 年购车今年可能便宜数万元若再等一阵明后则价格可能再便宜数万元 - 房产亦同样如此 目前背景 拖延购置将意味着额外优惠可谓名 ” 迟买一 年 房便宜 十 年工 ” 的巨额优惠。
当前经济形势形成恶性循环: 居民为追逐经济下行飙升风险剧增 存款量激增 同时 居民消费投资减少 又使得 经济扩张动能衰退 进一步加重经济衰退 飞轮效应再促使 居民加速 增 加 存 款。。
打破恶性循环需要政府大力投入社保体系 若老 百 姓名靠社保体系 将没后顾之忧 自然 不需 过度 削 减 消费 更 多 资金释放 刺激 经济增长 否则 社会保障 系统难以 给予 足够 安全感 恐慌式 削 减 存 款 将无止境。